一趟永不停歇地餐瓷旅行 – 專訪餐具收藏家Rapahella與她的午茶餐桌



工作關係,採訪一位認識好一陣子的老友 Raphaella,聊聊器具這件事。

每到一個國家就去尋找當地的餐具器皿,不論是在跳蚤市場挖寶,或在精品店挑選當代設計師品牌,只要能代表那裡區域的文化特色,便會竭盡所能打包回來,這是她回憶那些拜訪過的土地的方式。用餐時,透過這些富含溫度的器皿,旅途中的光影片刻彷彿就歷歷在目。

原文刊載於 come together雜誌 好友餐桌特輯 SUMMER2013
credit/ come together mag.
photographer/ Amy Yang
editor/ soac

關於 Raphaella WU 
畢業自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並於法國進修語言及藝術課程。回台後曾任職國際品牌在台灣及香港區視覺陳列及行銷副理。目前為自由接案工作者,從事行銷、設計與飲食等領域的工作。 個人部落格Lemonade Muse - 紀錄關於餐桌與食物的生活靈感。





soac: Rapahella(以下簡稱R),妳為什麼特別對餐、瓷器如此的著迷,對妳來說它們有什麼特別的魅力?
R: 我喜歡幫食物穿衣服!有些女生會特別花心思打扮自己,用不同的妝髮、衣服,調整成想讓人看到的模樣,或是依照心情去挑選衣服的搭配。對我來說,這樣子的熱情是透過食物傳達的,依今天的心情去準備餐桌上的風格,這也是轉換心情的一種方式。

我喜歡認真地去將食物妝點成漂亮、吸引人的料理,即便是很平凡、普通的菜色,只要盛裝在蒐集回來的器皿上,就變成帶有溫度的風味了。我的收藏裡面,其實有來自各種國家的風格,絕大多數是在旅途中帶回來的。開始有念頭想將瓷器帶回來,主要是藉由它們去連結與這個國家的牽絆,可能你曾在摩洛哥旅行過,若想在臺灣回憶北非的陽光和熱情的話,我就會拿出帶回來的戰利品,雕花細緻的銀餐盤、煙囪形狀的塔吉鍋,或是透明小巧的薄荷茶玻璃杯。對我來說,這個就是瓷器的魅力之一。 



soac: 看來想當一名餐具收藏家,得先變成一名櫥櫃收藏家啊!這些細緻的器皿想必需要特別的收納空間。毋庸置疑的,一個有趣的器皿可以對料理有很大的加分,光是看著上面的紋路心情就好了起來。說到這,妳有特別熱衷哪一種類型的餐瓷嗎? 
R: 老實說我在買東西時沒有特別的偏好,某種程度上靠現場的感受和觸摸起來的質地來決定要不要買。平常看雜誌時就會留心哪個國家有什麼品牌,未來有旅行計劃時大腦就像讀取資料庫般自動跳出這些資料,而出發前一定會事先做好功課,規劃要拜訪的瓷器店並偏執地一定要找到當地具特色的藝術家作品或是與瓷器有關的品牌,這些餐具不一定單純是傳統的元素或歷史最悠久的,只要有當地文化影響過的痕跡我就會想要收藏。如果看到其他國家找不到的單品時更會失心瘋的大採購,那個當下就像購物狂般抱持著“過了就沒有、過了就買不到了啊!“之類的激進心態。 

譬如前陣子時去琉球,想要買些當地有名的玻璃製品,不知怎麼的太過傳統的花樣卻引不起我的興趣(或者說購物慾吧),後來才看到一個新穎藝術家用琉球特色設計的玻璃器皿,你知道那種少女的心瞬間就被擄獲了。 另一個經驗是Arabia,常在雜誌上看到這個芬蘭品牌的介紹,裡面多是我喜歡的復古風設計,去年夏天有機會去了北歐一趟,抵達店面後現場卻滿是現代極簡風的餐盤,一直到去參觀Arabia博物館才發現原來我喜歡的那些風格早已停產,成為館藏。 只好另外再跑一趟二手市場,花了很長的時間去尋找40~80年代Arabia的復古設計並心滿意足地扛回臺灣。過程聽起來好像很辛苦,不過每每拿出這些餐具時腦海就會浮現當初在二手市場奔波的畫面,這就是旅行的意義吧(點播陳綺貞)。 soac: 聊了這麼多,我們來看看妳最喜歡的一些收藏吧! 搭配pic3,請加圖說文字: 左邊和右邊有圖樣的是Arabia,中間黑底白瓷的是ADV,星星系列是Le Petite Atelier de Paris R: 先跟大家介紹Le Petite Atelier de Paris好了,這是在法國旁畢度中心旁不遠的一家小店(對,就只有一家店!),由韓國與法國藝術家夫婦在2002年成立的工作室,風格極簡以白色為主要的品牌顏色,揉合手感的元素並帶著些許成人童話風。另一個是Astier de Villatte(A.D.V.),這個品牌也是在巴黎,有機會拜訪這座城市的話可在 Rue Saint-Honoré街上找到他們的店面,產品多元有餐具、瓷器、香氛與其他的生活製品,看起來典雅卻有詭異、頹廢的視覺美感,仔細盯著還會有靜物畫的感覺。最後是Arabia,這個是歷史悠久的芬蘭品牌,如果你把一百多年來生產的作品一字排開的話,可以看到整個芬蘭的杯盤造型演進史,或許是地理關係吧,Arabia十分擅長用北歐風格的幾何構圖去描繪自然元素。



soac: 這些餐具大多是旅行途中帶回來的是嗎?沒辦法想像打包整理它們時會有多麻煩,Raphaella妳有沒有什麼打包的小技巧。 
R: 設計精緻的器皿用行李箱托運打破的機率很高,所以請記住一個口訣,人在盤在! 我出國前會準備大小適中的登機箱(硬殼是最佳選擇),打包時找泡綿或報紙包裹辛苦血拼後的餐具,親自提著登機,不要用托運或郵寄的方式。如果一時沒有包材就用衣服吧,省了找包材的麻煩同時減少登機時的重量, 最後裝箱的過程要完完全全填滿登機箱,讓你的盤子在裡面沒有任何可移動的空間,以箱子不要留空隙為前提,以免一碰撞後就碎光光了,回家時看到這幕慘狀可會讓人欲哭無淚啊。 

假如手提登機箱真的放不下,圓盤或碗之類的可用衣服包裹後放在行李箱內托運,但是結構非一體成型或造型複雜如杯子、花瓶等等,相信我,絕對要手提登機! 



soac: 有些人收藏只是單純用來展示、擺放,收藏於精美的玻璃櫥櫃內,妳買的這些東西會真的拿出來在日常生活中用嗎? 
R: 這些添購回來的東西都是我日常生活中會使用到的器皿,裡面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回憶,有西式風格的也有偏東方色彩的。譬如說偶爾會激進的在家舉辦摩洛哥之夜,如果泡薄荷茶時手邊沒有摩洛哥的玻璃茶組,光是看著不搭嘎的餐桌就會讓我有點苦惱和焦慮,而且薄荷茶喝起來也不像薄荷茶了啊!或者前幾天晚餐時想做沖繩風的苦瓜炒蛋,我就希望能用沖繩特色的器皿去裝,當然桌面上也要有瓶冰得透徹的Orion啤酒 。 



soac: 這種道理好像是穿著寬鬆的上衣就勢必得搭配一條窄褲,才不會突兀一樣。妳在家大部份都做什麼風格的料理呀R?(這問題接得才叫突兀吧!)
R: 現在在台北最常煮的是亞洲料理,聽起來有點像回歸家庭生活的感覺啊!懶惰時就只想做燉煮類的菜色。燉一鍋菜真的很簡單,不用花什麼心思和腦筋,唯一需要的只有時間而已。把材料依序扔進厚實的鐵鍋內,炒香後把火轉小,蓋上鍋蓋靜靜地等待食材變的軟嫩、滑順,一切都交給時間去處理,幾個小時後就有一鍋豐腴的燉物了。

 而最初有做菜的經驗是第一次離家遠行,那時還在法國唸書,像個稚鳥般沒什麼生活技能,更不用說自己下廚了。有個日本同學可能看不下去我這樣整日在外用餐,開始約我去她家一起煮飯,而且耐心地教我從菜市場如何採買食材開始,變成一道道的日本料理如親子丼、馬鈴薯燉肉,這些日本女孩兒必備的家常菜。那段唸書的記憶如今還很鮮明地留存在腦海裡,女生公寓裡有匈牙利、德國和瑞典等國家的人,想像一個國際化的城市裡住著各樣不同背景的居民,週末時大家相約一起在擁擠的小公寓內吃飯,每個人準備自己國家的地方菜色與桌上的新、舊朋友分享,光回想就覺得很有趣。

有了下廚的經驗後,便開始有動力去研究做菜這回事,想知道更多不同的料理手法和烹調技巧,所以看到有趣的烹飪課程就會報名參加。現在台北有些特別的廚藝教室會請不同國家的人來分享各國的傳統地方菜色,上這些課程時彷彿參加一趟旅程般,除了學怎麼做菜外也可體驗了當地的飲食文化。此外出國旅行時我一定會上廚藝課,如剛剛說的,下廚不只是怎麼煮而已,透過料理可窺見一個國家的特有文化。去年有機會在巴黎一個小型的廚藝工作室上課,不同於大型的跨國廚藝學院的專業,那間工作室比較著重家常料理與當地的文化分享,而且同學都是當地的市民,有剛下班趕過來的上班族、退休的老夫婦或一起報名的三兩好友。可能因為大家都是對食物很有熱情的人吧,所以發現我不是當地居民後,大夥熱情地七嘴八舌跟我說這一區哪間超市最好逛、哪間餐廳特別好吃或哪個市場有什麼必買的材料,蒐集到跟旅遊書不同的道地飲食情報!



soac: 聊着聊着都這麼晚了,為了符合這期come together的主題好友餐桌,還是要問一下最重要的問題以免我被總編革職。妳應該常在家跟朋友一起用餐或午茶吧,妳覺得跟去餐廳吃飯主要不同的地方在於? 
R: 在家用餐的話比較有趣,因為用到的器皿都是你精心挑選過的,是可以代表你一部分的個性,用這些東西吃飯時,朋友們好像可更貼近真實的自己。有些人會怕請客時做的菜不好吃是件丟臉的事,其實大家不用擔心(當然這些菜最少還是要能夠入口,否則真的是會為難眾人),同樣的食物出現在餐廳跟家裡,在家嚐起來絕對比較好吃,或許因為是朋友親手烹調的,反而不是那麼在意味道,而是更接近情意的部分,相對的容忍度也就比較高了哈哈。不過在家宴客絕對不要做太多、太複雜的菜色,重點應在餐桌上與朋友聊天,而不是花太多時間在廚房裡瞎忙,所以建議大家準備熟悉、簡單的料理就足夠了,不用把自己逼得這麼緊,把時間留給跟好友之間的相處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