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乾柴人生 - 多汁牛排烹調指南 The Perfect Steak

Writer/ Soac
Editor/ Chuan
Photographer/ Soac, Chuan

--

煎牛排,這三個字說得多簡單,卻大有學問,好像每個人心裡的廚房,都有一套煎牛排法則,怎樣煎,怎麼煎,才是最對,不同說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常常讓人看得一頭霧水,花了大半時間研究,還是一知半解,似乎非得要慎重其事才不至於失禮。好吃的牛排很重要,但料理還是輕鬆愉悅最為要緊,以下容我簡單說明,廚房新手煎牛排時會忽略到的問題種種。


烹煮前的採購 - 關於牛肉選擇

首先,牛身上不是每個部位都能做牛排,通常以菲力(Tenderloin)、肋眼(Rib eye)、莎朗(Sirloin)等部位為主,每種自有個性。菲力柔嫩多汁、肋眼油花豐裕、莎朗則柔軟油嫩。這些部位的共通特色是肉質軟嫩且油花分布均勻。至於,市場上常見的牛肋條、牛腱、牛尾巴、牛肚子,則因膠質、筋質比例高,肉質也硬,所以以燉煮烹調居多。


一樣都是牛肉,為什麼會有嫩煎與燉煮的兩種差異呢?

先瞭解一下肉排的加熱原理,首先,烹調溫度只要超過約攝氏60度,蛋白質便開始熟化凝固,此時肉排質地會越來越緊實,相對地,肉汁也會往外排,以常見的牛排分類來看,一分熟到全熟,肉質就是從最軟變到最硬。所以肉質軟嫩又佈滿油花的部位就相當適合保留微生、舒軟的口感。

另外一類又硬筋又多的部位,則是在烹煮到全熟,肉質達到硬邦邦的高峰後,改以小火伺候,慢慢地將裏頭的膠質燉軟,口感也變成滑順的質地,彷彿舌頭一碰就會輕輕地散開。這個原理比照任何肉類都通用,舉個例來說,偏柴的雞胸通常會以嫩煎方式料理,要熬湯或燉煮的話則改以油脂豐富的雞腿肉。

除了牛排部位,牛排分級也是選購時的參考依據。以台灣常見的美國牛與澳洲牛來看,市面上較方便取得的最佳選擇,可能是美國農業部USDA分類的極佳級(Prime)或次一等的特選級(Choice)。澳洲牛的話則建議挑選和牛的等級,在M分類下數字越高品質越好。老話一句,一分錢一分貨,請依自己的預算採買。


 退冰的學問

從冰箱開始說起,所有冷凍肉排退溫方式都一樣,需要前一天拿到冷藏退冰,至少在裡頭休息隔一晚,讓牛排在溫差相對和緩的環境下慢慢退冰。如果是大型的肉塊或是全雞,甚至需要兩天的時間才夠。

很多人習慣從冷凍取出,放在常溫直接退冰,這樣做簡直就糟蹋了好的肉排。為什麼呢?一來是因為常溫容易滋生細菌,二是溫差太大,肉汁容易隨著與冰晶融化唏哩嘩啦的滲出,肉的體積也跟著鬆開來,讓人心慌慌。

還有,請別異想天開的送進微波爐,嗶嗶地按,以為肉排會乖乖地完美退冰,不要鬧了,微波熱力只會讓肉熟得硬梆梆,肉汁也會我們看見前任一樣,能逃離肉排有多遠就多遠,所以大家,下一次肉排退冰時,先冷靜思考一下,不要重蹈覆轍,千萬要避免上述的錯誤。

所以,冷藏退完冰之後,終於可以端出來開煎了嗎?答案是不行!

從冷藏取出來的牛排,還需要放在常溫至少三十分鐘退冰,等到肉排在常溫的狀態才能入鍋烹煮。

若從冷藏取出便頭也不回的直入鍋內,在加熱的過程中,很容易外頭都快煮到乾柴了,中心卻還是生冷的,等到中心終於達到想要的熟度時,表面都老到不像話。請各位不要挑戰自己的牙口,多退半小時,就有柔軟的肉可以享用,大夥一步一步慢慢來。


入鍋前,一定要擦乾牛排表面

退回常溫之後,終於可以開始準備烹調了!下鍋之前,手邊請準備廚房紙巾,仔細地把肉排上多餘的水份擦乾。在煎的過程中,如果沒擦乾、表頭都還是肉汁的話,會因為先天物理限制 - 水溫最高只能攝氏100度,導致肉排表面無法上色,整個像是清蒸似的淡雅。

為了將表面煎上色,只好繼續烹調把水分燒乾,這中間多花的時間,都讓肉排乾柴掉了,所以切記,入鍋前一定要先擦乾,這樣才能一下鍋就馬上帶出誘人可口的金黃色澤。


調味的三個基本原則

牛排最基本的調味是鹽、胡椒以及特級橄欖油(或奶油),先兩面均勻地抹上鹽巴和胡椒,再抹上油脂,即做好全部的入鍋前置作業。牛排遇到鹽份會脫水,建議直到烹調的前一刻再抹上鹽巴。我自己平時蠻習慣用Maldon的海鹽調味,是不必用到鹽之花的等級,有點太浪費了。有些人特別在意高溫烹調中胡椒產生的淡淡焦苦味,所以胡椒是煮完才撒上去,對於這點我倒是還好,大家可自行斟酌先加還後加。

手邊若有新鮮香草的話,可跟肉排一起入鍋,同時在鍋內加熱讓香氣散發出來,若是乾燥的香草則可與調味料一起抹在牛排身上。

特別提一下油脂的部分,請養成一個新的習慣,烹調肉排的時候不要直接把油倒進鍋內(奶油除外),因為這樣子多的油脂都會散開在鍋內,除了浪費之外,多餘的油脂都會被加熱到酸化,風味也變得不好。最好的方法是將油淋在肉排表面,再用雙手抹勻,快速按摩一下,即可用最少量的油烹調。

至於油的種類,我偏好特級橄欖油,但它有點不太方便,就是爐火高溫很容易超過它的油煙點,熱煎時就會竄出油煙陣陣,假如你很在意,就換上苦茶油、葡萄籽油或是椰子油,這些耐高溫的油脂,沙拉油味道太濃,不太建議使用。


煎牛排,一點都不難

食材經過正確的高溫加熱後(至少要攝氏150度),會產生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就是這神奇的小傢伙,會讓原本再如何閉俗的食材,都忽然在嘴裡唱起歌來,充滿個性。在這褐變過程中,會大量釋放出各種不同的香氣與細緻滋味,這些鮮味來源,都像是天然的味精,悄悄地為你的食材風味,硬是提升了幾階層次,這也解釋了為何多數料理都需要這麼一煎,來為食材增添不同滋味,若是啊,食物沒有加熱到上色的話,簡直就跟清蒸或水煮沒兩樣,無聊透頂了。

終於來到煎牛排,大方的直接把爐火開到最大,將鍋子燒個火熱,把手放在鍋子上方感受一下溫度(這邊不用太大方啊小心可別受傷),要很明顯感到熱度才行,假如你是用黑鐵鍋的話,就加熱到冒煙為止。

鍋溫到了之後即可將肉排放上去,入鍋後就別手癢一直喬,給牛排一些時間讓它上色,即便是熱戀中的伴侶也需要給彼此空間。牛肉要一路煎到上色才可翻面,不過可以溫柔地用夾子去壓平翹起來的地方,因為蛋白質加熱後會變形,肉排若翹起來、沒有接觸到鍋子,那個地方就不會上色,這個小動作,可以讓所有部位能受熱均勻。

待上色後翻面,可以轉到中火,煮到自己喜歡的熟度即可,假使你選擇的肉排很厚,可以兩面煎上色後,放進兩百度的烤箱中繼續加熱至預計的熟度。。


從現在開始,學會用手指判斷熟度

那要怎麼確認熟度呢?我自己不太喜歡計算一面要煎幾秒,因為時間是很相對的問題,牽動溫度、肉排厚度甚至是鍋具種種因素,所以沒辦法作為準確的依據。

學會判斷熟度,是一件必要的功課。

有人會用探溫針,但我習慣與肉體直接對決,用指腹輕壓判斷熟度。這裡前情提要一下,因為蛋白質在加熱過程會越來越結實,所以用手指直接觸摸,感受每種熟度呈現出來的硬度,是最好的學習媒介。


這邊有個小小的入門參考方式,請將左手掌放鬆,以大拇指尖為首依序與食指尖(1分熟)、中指尖(3分熟)、無名指尖(5分熟)與小拇指尖(7分熟)碰觸後,同時用右手觸碰左手大拇指下方橢圓形的部位,來確認軟硬度,但按手指這方法,真的只能參考,因為每個人手掌軟硬不同,肉排不同的部位軟硬度也不同。不過這還是個很好的起始參考值,從這裡出發,每次烹煮完都用手指感受硬度和熟度,切開來後用肉眼比對,將硬度和熟度的連結烙印在腦海裡,久了便熟能生巧,成為人體探針指日可待。


烹調鍋具的建議

另外,有人問說,煎牛排的鍋具如何挑選呢,基本上越厚重的越好,這樣鍋子蓄熱效果佳,才不會下肉排之後,溫度就馬上被降低了。假如有烙烤盤更好,凹槽的設計能在烹調中把多餘湯汁排掉,讓梅納反應表現得無懈可擊。


覺得單吃牛排太單調?做做這個經典配菜吧

最後來到配菜,我最喜歡奶油菠菜,快速又好吃,先在鍋子融化奶油(橄欖油也可以),再加入蒜頭,等到香氣出來,下已經清洗乾淨好、切段的菠菜,以中大火的溫度,將菠菜料理到萎縮,出汁軟化的狀態。

這時請把火轉小,加入動物性鮮奶油(要很小心請加一點點就好,因為菠菜會一直出水),再來少許的鹽巴,以及大方地灑入胡椒,胡椒與乳製品特別對味,手邊有肉豆蔻也非常適合,就隨興地加入吧。

最後刨上帕瑪森起司,輕輕拌勻就完成了,這道配菜,也可以先做起來,等到要吃時,再刨一些起司,放回烤箱加熱。

夏天的話,牛排尬上清爽的烙烤檸檬也很不賴,將檸檬對切後抹上一層橄欖油,以中火煎到焦化,讓檸檬的甜度會徹底釋放。烙烤蔬菜也是我的心頭好,不管是紅蘿蔔、花椰菜甚至玉米筍,水煮、清蒸、火炒、爐烤都好,各有不同風情。

懶得做配菜的話,也可將橄欖油加入新鮮的香草調味過後淋上去,譬如巴西里、羅勒或百里香,剁碎後與特級橄欖油拌在一起,淋上去大口大口的爽吃,舒心又暖胃。


花了許多時間與紀詮一起整理了常見的烹煮牛排問題,希望可以將困惑的人們從乾柴的深淵裡頭解救出來,如果文字詮釋上有不清楚的地方,再請大家留言給我們,先預祝烹調順利,今天就來塊爽口多、多汁的牛排吧!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