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IPE/ 南瓜香草濃湯 Pumpkin bisque


法式濃湯的基本作法,將所有的新鮮食材都炒上色、帶出焦香,濃縮南瓜的精華並加入適當的香草提味,口感滑順潤口,法文中稱這樣的濃湯為“velvety“,就是如天鵝絨般纖細滑順的質地啊!這個配方可將南瓜換成別的當季食材,作成不同口味的濃湯,如馬鈴薯、蕃茄、青蒜苗、栗子、綜合野菇等不同口味。

根莖類的食材跟辛香料很搭,不妨放入少許的肉豆蔻、肉桂、丁香甚至八角,聖誕節慶時也可刨入幾片柳橙皮一起熬煮。噢對了,放些白蘭地也超棒!

RECIPE/ 泰式辣炒打拋牛 Fried minced-beef with gapao sauce

記得第一次去曼谷旅行的時候,想要搭車去皇宮參觀,結果失控迷路了兩個鐘頭,在正中午時流落街頭,熱到快發瘋了。跟夥伴跑到天橋下躲太陽兼看地圖,一旁有個老舊的攤販在賣打拋肉,立馬點了一份大快朵頤,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棒的泰國菜之一,那種鹹香、酸辣又過癮的滋味是別道菜不會有的。

晚餐派對重點指南 The planning guide of dinner party

原文刊載於 come together雜誌 好友餐桌特輯 SUMMER2013
photographer/ Tzuya Wang
cover design/ Lee Kan Kyo
album/ 週休八日 8 Day weekend
editor/ soac

不知道你們是否有這種經驗? 

精心籌劃了在家與朋友的聚會,一個月前就確認好可以出席的人,兩週前完成菜單,三天前採買,一切都仔細的規劃好,彷彿沒有出錯的餘地對嗎?結果到了活動當天,整個人卻被綁在廚房裡忙東忙西,好不容易把全部的菜都出完了,終於有時間幫自己倒杯酒,回到客廳坐下。此時,客人們卻紛紛說道時間不早了,穿外套的拿包包的,只留下你呆坐在無人的沙發上……。 

最怕最怕的,就是客人盡歡,主人卻忙個半死的晚餐派對了,是半夜夢到都會驚醒的可怕程度。記得,難得跟朋友聚會,是要跟大家有更多相處的時間,請掌握以下七個指南,爾後就無往不利了(吧)!

RECIPE/ 蘋果派 Apple crumble


原文刊載於 come together雜誌 好友餐桌特輯 SUMMER2013
editor and recipe designer/ soac
photographer/ Amy Yang

這幾乎是我所有水果甜點食譜中最簡單的一道了!不需要任何的專業工具或技巧,只要有一臺可以控溫的基本烤箱,一個可以加熱的烤盤就足夠(也可以分別裝在小容器內進去烤,我是懶得洗太多碗才用大的……)。與一般的派點不同,這個甜點的“派皮”是撒在表面的 crumble,所以比起做派皮簡單許多,連花邊派盤都不用準備喔。

夏天時,把烤好蘋果派放到完全冷卻,挖一球香草冰淇淋,或從麵包塔那邊拿一些馬斯卡邦乳酪配着吃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啊!

RECIPE/ 墨西哥辣肉醬薄餅 Burrito de carne

原文刊載於 come together雜誌 好友餐桌特輯 SUMMER2013
editor and recipe designer/ soac
photographer/ Amy Yang 

燉菜是我常用的策略之一,有時會燉一大鍋波隆尼亞肉醬,吃不完就扔到冷凍庫,夏天時則特別愛煮普羅旺斯燉菜,上桌時烤些麵包或薄餅,搭配着吃就是一道豐盛的主菜。這類的料理做起來不用花什麼心思,只要將材料依序炒上色後加入湯汁,蓋上鍋蓋然後把火轉小,讓它慢慢的在爐火上燉煮二至三個鐘頭就完成了,等待的同時還可準備別道料理。不用怕燉鍋料理會很難,把它想像成西式燉肉燥的話,心裡的那道障礙就會消失了! 

這次分享的是墨西哥辣肉醬,材料內的各式香料有點複雜,如果不想準備這麼多的話,就直接找墨西哥風味的綜合香料,或是省略掉,變成蕃茄燉肉醬也是一樣美味可口。

RECIPE/ 酸豆與鼠尾草風培根雞肉卷 Bacon and chicken roll


原文刊載於 come together雜誌 好友餐桌特輯 SUMMER2013
editor and recipe designer/ soac
photographer/ Amy Yang

可能是一出生我的腦袋就被植入晶片了,不知為何心目中的派對餐桌一定要有培根卷,無論捲蘆筍、捲葉菜類、捲牛肉,捲什麼都好!唯有看到一盤培根卷靜靜地躺在桌上我才能安心,才覺得沒有辜負朋友。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培根卷有點艷俗(某種程度我也蠻同意的),不過加入酸豆和鼠尾草的組合非常有趣,可以的話請務必試試看,那種宿命就像燒仙草內一定要放花生一樣,是天注定的緣分啊。

RECIPE/ 起司牛肉丸與芥末沾醬 Beef meatball with mustard sauce

原文刊載於 come together雜誌 好友餐桌特輯 SUMMER2013
editor and recipe designer/ soac
photographer/ Amy Yang

肉丸是我在家裡蠻常做的菜色,任何吃不完的生肉只要打成泥、加點調味料就可以捏成球了。曾有朋友對於自製肉丸這件事感到非常訝異,我也很訝異身邊友人怎會認為肉丸是有難度的東西(天啊拜託不要覺得我高傲,我是真的嚇到了)?說穿了肉丸的組成方程式就是靠肉、調味料而已,若用雞肉泥加點醬油、味淋和清酒,太溼的話混點太白粉,塑形後扔到味增煮開的湯底就是雞肉丸子味增湯。若混了牛肉加豬肉,再入點乾香料如百里香或茴香提味,就帶有濃濃的西式料理色彩。做大塊一點再壓扁就是漢堡肉,真的一點都不難。

有時想偷懶,我會刻意多買一點材料,捏成型後放到冷凍庫保存,要吃再下鍋煮熟即可,聽起來是不是很像貢丸呢? 這個配方裡面放了蛋和麵包粉。蛋可以增加粘稠度,麵包粉則是控制溼度,沒麵包粉就改成一般麵粉,甚至完全不加蛋和麵包粉也無妨,看看冰箱內有什麼就放什麼吧!

RECIPE/ 洋蔥乳酪麵包塔 Caramelized onion and blue cheese bruschetta


原文刊載於 come together雜誌 好友餐桌特輯 SUMMER2013
editor and recipe designer/ soac
photographer/ Amy Yang 


麵包塔(bruschetta)是義大利人15世紀就開始流行的開胃餐點,中文可以翻譯作普切塔或布切塔,如果想要時髦一點的話請用義大利腔念一次 [brus'ketta]!基本上,只要是烤過的麵包加上餡料與橄欖油,就算是麵包塔了,在蕃茄盛產的季節我喜歡用切碎的小蕃茄加上鯷魚、羅勒和橄欖油,不過有些時候買不到品質好的番茄(或是貴到不像話),我就會做洋蔥乳酪口味。這是某次旅行時在一家小酒館吃到的開胃菜,一口咬下簡直就像發現新大陸一般驚訝,沒想到炒到焦糖化的洋蔥配上藍徽乳酪醬的組合竟然如此的好吃,從此變成我家餐桌上固定出現的班底。

RECIPE/ 鮭魚與起司開胃點心盤 Canapé plate


原文刊載於 come together雜誌 好友餐桌特輯 SUMMER2013
editor and recipe designer/ soac
photographer/ Amy Yang


去友人家裡做客時,幾乎每個歐式家庭都會準備這樣子的開胃拼盤,用基底如餅乾、麵包或派底,加上起司或鹹餡料就完成了。Canapé本身不是特定的菜色,只要是迷你的派對小點(Finger food)組合,都可以叫這個名字,是等朋友到齊時、開始上菜前放在客廳的小鹹點。 我覺得這個概念最棒的地方,就是早到的客人可以隨意從盤子拿點開胃菜, 等待時間才不會很乾沒話聊啊!

通常Canapé嚐起來口味會比較重,且有點偏鹹。主要的原因是想讓客人配着酒水一起享用,吃法也很簡單,直接用手拿一塊餅乾或麵包,抹點起司或其它醬料,加上鹹點如燻鮭魚或橄欖,就是爽口下酒的開胃菜囉! 

推薦序/ 廚藝好好玩 COOKING FOR GEEKS

 
photo credit/ 繆思出版
作者:傑夫.波特
原文作者:Jeff Potter
譯者:潘昱均
出版社:繆思

年初收到了繆思出版社的邀請,替《廚藝好好玩》一書撰寫推薦序。原先英文版上市時就有留意過,所以一接到此邀請當然立馬答應了,只不過那時人不在臺灣,靠著一台iPad硬是打完這份稿子,書稿上市時還看到好友 Liz 與 Joel 也有撰稿推薦,看到我笨拙的字被印出來真是氣歪了哈哈哈,以下是收錄於書內的推薦原稿,大家不用看得太認真沒關係,這本書本身更精彩。

無法漠視的社會料理劇 - 專訪當代新銳畫家許尹齡(下)

無法漠視的社會料理劇 - 專訪當代新銳畫家許尹齡(上)

許尹齡的料理劇畫作
原文刊載於 come together雜誌 好友餐桌特輯 SUMMER2013
editor/ soac
painting/ Yinling Hsu

最後的檸檬派
這是展覽的最後一幅畫。展覽的角色決定再也不要吃任何東西了,而她做出決定的當下她正在烤檸檬派。就像我們做甜點時會一直重複試吃的動作,在這幅作品裡主角就是不停的試吃、舔手指,直到手指斷掉的剎那,藉由這個畫面闡述食物與現實社會的連結,因為我們在現實社會中已經不停地重複到麻木了,她選擇離開這樣麻木的生活,從頭到尾由她自己獨立做了完整的決定。

無法漠視的社會料理劇 - 專訪當代新銳畫家許尹齡(上)



無法漠視的社會料理劇 - 專訪當代新銳畫家許尹齡(下)

已經不知道認識許尹齡多久了,只記得是某次在家舉辦派對時,她跟另一個友人一起前來,從此變成每次喝酒吃飯跳舞永不缺少的老伴。 

她是我認識的藝術家中,對工作熱忱和毅力最深的人之一,她會為了呈現最好的東西,在展覽開幕前幾個月每天只睡三個小時,不眠不休的進行創作,而那三個小時可能還是逼自己睡的美容覺,她就是活得這麼用力的一個人。暌違兩年,在2012年底舉辦了名為料理劇的個人畫展,試著探討食物與人之間的連結,並把社會上已被大家遺忘的議題活生生地在世人眼前挖掘出來。

原文刊載於 come together雜誌 好友餐桌特輯 SUMMER2013
editor/ soac
photographer/ Amy Yang
painting/ Yinling Hsu 


一趟永不停歇地餐瓷旅行 – 專訪餐具收藏家Rapahella與她的午茶餐桌



工作關係,採訪一位認識好一陣子的老友 Raphaella,聊聊器具這件事。

每到一個國家就去尋找當地的餐具器皿,不論是在跳蚤市場挖寶,或在精品店挑選當代設計師品牌,只要能代表那裡區域的文化特色,便會竭盡所能打包回來,這是她回憶那些拜訪過的土地的方式。用餐時,透過這些富含溫度的器皿,旅途中的光影片刻彷彿就歷歷在目。

原文刊載於 come together雜誌 好友餐桌特輯 SUMMER2013
credit/ come together mag.
photographer/ Amy Yang
editor/ soac

關於 Raphaella WU 
畢業自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並於法國進修語言及藝術課程。回台後曾任職國際品牌在台灣及香港區視覺陳列及行銷副理。目前為自由接案工作者,從事行銷、設計與飲食等領域的工作。 個人部落格Lemonade Muse - 紀錄關於餐桌與食物的生活靈感。

The Dinner – Raphaella在Jaime Hayon 的法國鄉間瓷器工作坊














Raphaella在2012年時參加了位於南法的Jaime Hayon(西班牙文念法應是海美哈雍這樣),因工作關係採訪了她這次行程的經驗和心得,以及對於JH這位當代大師的一些想法。總歸來說,最讓我生氣的是 R妳怎麼有時間一直出國呢?

原文刊載於 come together雜誌 好友餐桌特輯 SUMMER2013
credit/ come together mag.
photographer/ Raphaella
editor/ soac

來自西班牙的Jaime Hayon(以下簡稱JH)是何許人?《Wallpaper》在2006推崇他為年度10大設計師,2012更給予了最佳室內設計獎座,西班牙政府也舉薦他是最具才幹的年輕設計師之一。近年來褒獎讚譽不斷,有人說他是設計界的畢卡索、當代的達利,或是法國設計大師菲利普史塔克(Philippe Starck)的接班人。風格迷幻奇特,常常伴隨着幽默風趣的元素,產品橫跨各大品牌和不同領域,從塗鴉、地毯、室內設計、燈具、鞋子到餐桌用品,你想象到的物件他可能都做過。

餐具收藏家Raphaella(以下簡稱R)曾在2012年春天參加由JH主導的瓷器工作坊。工作坊位於法國西南部的Boisbuchet莊園,那裡像是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落,生活起居皆在莊園內,白天大家利用田地、樹林裡隨手取得的素材共同進行創作,夜裡用完餐後,在電影之夜時談彼此最愛的導演,在變裝派對中挑戰瘋狂的創意,或是靜靜的坐在草皮上, 圍著營火看着頭頂上星空緩慢的移動,一邊聊着各自國家的趣聞。暨上篇瓷器蒐集之旅的訪談後,這次要聽她分享南法瓷器工作坊的經歷,聽她訴說著那些瓷器創作時光,以及近距離了解當代設計大師JH想法和創作思維。